七曜山,为大娄山支脉,又名七药山、齐跃山、齐药山、岐耀山、齐曜山、齐岳山,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山地草场所在地。七曜山呈西南—东北走向,莽莽苍苍,横跨湖北、重庆两省市,东北起重庆市奉节县,经云阳县、万州区、石柱县、丰都县、武隆区,西南与武隆山、仙女山相连,全长300余千米,宽6千米~8千米,平均海拔一般在1000~1800米。
七曜山是长江一级支流清江、磨刀溪、长滩河、大溪河、龙河、郁江等河流的发源地。有G318国道、巫恩公路、云利路经过。七曜山因地势高,气温低,年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,年均气温16~18℃,雨量充沛,年降水量在1000~1200毫米。地质属三叠纪石灰岩,土壤多为灰褐色泥土及粘性黄土,有喀斯特地貌及峰丛。
七曜山在丰都县武平镇境内最高峰为夹壁山海拔1988米,利川境内七曜山最高峰为忠路镇九股岭山海拔1895米,在奉节县云雾乡境内最高峰为猫儿梁海拔2123米,在云阳县南部横跨多个乡镇曲折蜿蜒百余里,最高海拔1625米,龙缸鹰嘴岩海拔1113米。清水土家族乡七曜山为知名避暑胜地,有国家5A级景区云阳龙缸和歧山草场,众多避暑山庄及民宿酒店星罗棋布。
动植物资源
七曜山药材资源丰富,宜于黄连生长,除此以外还有五倍子、天麻、厚朴、杜仲等中药材,矿藏资源以煤为主,还有银、铜、磷等矿产。动物有野鸡、野兔、野猪、刺猬、锦鸡等,植物有马尾松、柏、楠木、油桐、乌桕、油茶、竹等。
山名来历
七曜山的得名有多种说法:
一是传说因山脉中段有七座主峰,齐岳山山顶基本平齐,有黑大包、勘金大包、罗家大包、邓家大包、万家大包、大包、彭家大包等七个山包依次摆开,俨如七星照耀,因此古人又叫它为七曜山,每逢春秋时节,山光明媚,当地群众视其如“七星”高照而得名;
二是因其参天插云,齐名五岳而得名“齐岳山”,后读谐音为“七曜山”;
三是传说明朝时采药道人采百草炼长生不老之丹,采遍天下名山,所需几味主药终不齐备,后来无意中来到齐岳大山,发现所需的几味主药,在这里几乎遍山都是,因此,古时人们俗称此山为“齐药山”,后读谐音为“七曜山”。
七曜山在历史时期名称众多,除前述山名外还有“平头山”“都亭山”之称。宋元之前,七曜山多称“平头山”“都亭山”。其最早以“平头山”之名见载于《水经注》:“溪水伏流,经平头山,内通南浦故县陂湖,其地平旷,有湖泽。”唐代称为“都亭山”。明清以后,七曜山名称渐趋复杂,但大多以“七曜”之同音演变。“七曜山”之名在明代才出现。相传明崇祯年间因其参天插云,齐名五岳而名“齐岳山”。到了清乾隆时期也在使用这一称呼。清代,七曜山也被称为“齐药山”“齐曜山”。民国时期,七曜山之名开始渐渐固定下来。七曜山的地名应用有“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”“七曜山隧道”“七曜山林场”等。七曜山历来是汉族和土家族的和平边界,属渝鄂要道,山高路险,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人文历史
七曜山夏季绿草茵茵、牛羊成群,有跑马场,是南方人难得一见的草原风光;冬季白雪皑皑、玉树琼枝,一派北国风光,是度假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。2020年4月,入选“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”。
七曜山似一壁巍峨的城墙横亘西天,成为古时荆楚、巴蜀中间地带的一大屏障和军事要地。山上曾设有七处关隘,明末李自成余部夔东十三家首领刘太仓等在山上立营,坚守九年之久;后川楚白莲教借助天险,大败清军;1934年红三军也曾在此安营扎寨,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敌军。故有“万里城墙”之美誉。
位于云阳与利川交界处的柏杨坝镇七曜山深处齐跃村的穿心店,西接梅子水,东接清水场,是昔日盐商古道一处重要驿站。那些年,挑夫们、背子客等各路客商从云安盐场出发,过岐阳关,在这里歇歇脚,然后翻山越岭,过梅子水,往利川,再南下咸丰、来凤、张家界,演绎了一段川盐济楚的壮丽历史。穿心店曾经的短暂繁荣,已成为历史,如今的废墟证明了那段岁月的存在。
在重峦叠嶂的七曜山山顶上,矗立着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,随山势漫延一直延伸到天际,这就是七曜山风电场。七曜山风电场由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兴建,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天堂,适合一年四季拍摄取景,也是游客们打卡七曜山风景的网红之地。
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t.wanbuti.com/1877.html